如果大家懒得看文字​,可以听声音。文字​和音频是一样的内容。

本来拟好了一个话题,是关于「死亡」的思考。不过想起来,在中秋这样一个传统的节期里聊这个话题有点煞风景。毕竟当尽社会里,人们都忙忙碌碌。我们难得跟家人聚在一起,不如聊些轻松开心的话题。
今天去小孩子的幼儿园参加中秋节的活动,临告别的时候老师聊了一个话题「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平时还真没太留意过这个话题,但想也能想到通常跟神话故事有什么关系。老师说,我们大人每年都过中秋节,就知道吃月饼。今天有个小孩子问她中秋怎么来的,一时间也把她给问蒙了。不过小孩子里面也有能人,竟然刚好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小小少年于是给老师上了一课。
我这人好奇心也重,就问老师说「怎么来的啊?」老师说「跟嫦娥的爱情故事有关。」我脱口而出「是跟八戒之间么?」说完了,就觉得有些不太妥。不过搞笑的效果还不错。
不管嫦娥的故事里有没有天蓬元帅,终归是民间传说。中秋节的来历是有史书记载的。中秋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真正成为一个节期则是在唐朝的时候。《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我知道,有人一听「祭拜」马上就来精神了。过中秋节是不是也跟拜偶像有关,把月亮当做偶像拜了?这是多神崇拜啊!你啊,还真别想得那么美,因为你如果不是皇宫贵族都没资格参加这种祭拜活动。即便是皇宫贵族能参加,也就是看看。真正有资格拜的也就只有人家「天子」一个人,要不说孤家寡人呢。
那民间的老百姓就不能趁机热闹热闹,开个荤么?当然能了!咱老百姓既然不能像皇帝那样拜月亮,但挡不住咱吃点好吃的,找个由头庆祝一下啊。因为,秋天刚好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所以,祭拜这是啊跟普通老百姓压根就没啥关系。这是不是让你白紧张一场?实际上,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天主教历史上曾经出现长达300年的争论,史称「中国礼仪之争」。在这里多提一嘴,对这段历史比较权威的研究者是复旦大学宗教学系的系主任李天纲教授。他曾经出版过一本书《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书中研究了大量的史料​,非常值得一读。因为历史的复杂性超出我们所能想象,再加上其中的许多观点既需要对基督教有所了解,有需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能坚持读下来就不容易了,​更别提写这样一本书了。
但这本书真的非常棒​。读完以后,我们或许会明白今天为什么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那么多内在的纠结。最为典型的,恐怕就是「春节祭祖」和「孔庙祭拜」​之类的礼仪了。春节祭祖这件事从破四旧之后基本被连根拔起了,但在​南方地区其实仍然比较盛行。「孔庙祭拜」近几年也大有重燃之势​。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如果有人问「信徒可不可以祭祖」​这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回答。​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这里面的问题实在是太复杂了。不仅我们普通的信徒各持各的观点,就连天主教内部两个最有影响力的派别——耶稣会和道明会之间(还有方济会也掺和进来,跟道明会一起反对耶稣会)​吵的也是天昏地暗。最终,当时的教皇克勉十一世在1704年下達諭令禁止教徒進行祭祖祭孔的儀式。惹怒了当时的大清康熙皇帝,清朝政府开始长达120年的禁教运动​。直到1842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才靠着洋枪大炮,基督教才重新走入这片土地。
所以,了解了这段历史,你也就顺便明白我们今天的处境为何会那么微妙​。感觉处处被挤压,被提防,时不时喝个茶,时不时聊聊天​。这不过是「中国礼仪之争」的附属品。
如何看待中国的文化礼仪,是我们每个在这篇土地上的信徒​要好好思考的问题。当有人说,祭祖就是封建迷信啊,拜异教啊​?耶稣会为什么反对这种说法​。当有人说,这就是一种文化习俗,跟苏格兰男人穿裙子没啥区别,怎么就跟​信仰挂钩了呢?道明会为什么又反对这种说法​。
还有,当耶稣会和道明会各持己见的时候​。他们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他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因为明天就是中秋节了​。除非你以前读过李天纲教授的那本书,否则很难这么快在这些问题上有所深入思考​,也很难有自己的​判断。
那我就用一句话给大家透露一下我读了之后的一些心得​。中秋节就是一节日,大家该吃吃,该喝喝​,开开心心的,别有负担。最重要的是别忘了​把那个好消息传给家人。
最后,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团圆!」但更重要的是将来在天上​能够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