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说:语言是存在的牢房。
一个人如果对你说「真听不明白你在说什么!」听了这话,你可能感觉很沮丧,但实际上你也可能也不十分清楚他说这句话具体是什么意思。维特根斯坦讲过一句话:What can be said at all can be said clearly, and what we cannot talk about we must pass over in silence.『凡是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谈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语言究竟可以描述什么?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多年前一想南下闯闯世界。所以从济南买了张机票,飞往深圳投奔好友,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坐飞机。在出发之前,朋友特别给我介绍了一种奇怪的水果——榴莲。他说「榴莲是一种奇怪的水果,闻起来特别臭。好多人第一次见到榴莲很难接受,但慢慢的就爱上榴莲。也有人特别痛恨榴莲,一辈子都讨厌这种水果。」这充分的挑起了我的好奇心,就问「究竟是怎么一种味道,怎么听起来像臭豆腐啊!」他说「没法讲明白,你来了尝一尝就知道了。」
语言的乏力在我们生命中非常普遍和常见。假想一下,我们去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活习惯,比如迪拜。我们都知道,迪拜是阿拉伯民族,在这里猪肉被称为禁食之物(哈拉姆)。现在你有一个任务,把猪肉的味道尽可能的介绍给一个从来没有吃过这种食物的阿拉伯人。这时候,也许你已经意识到语言的乏力。所以人生中才有了许多不可言说的事和物。
不难看出,语言是模糊的,是有其局限性。甚至对于同一个事件或现象的描述,都带着作者个人的主观性。为此,我们可以大胆的得出一个结论,凡是被语言所描述的现象或存在,都是某个个体对现象或存在的个人性诠释。而这种诠释,是带着作者本人的目的性的。
真的说者无心么?
我们通常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说者真的无心么?
讲理的话都是让人很头痛的,得读好几遍才能明白里面的弯弯绕。那我们举个例子吧。
比如我朋友刚刚结婚,娶了个年轻漂亮的妻子。妻子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到大过着公主般的生活,自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结婚后,我们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妻子非要露一手,给大家炒个西红柿鸡蛋给大家吃。做菜的人都知道,越是普通的家常菜约考验手艺。结果,朋友的太太炒鸡蛋的时候有点炒糊了,而且忘了放盐,味道用语言无法描述。但朋友吃了一口,大加赞赏。还一把抓过盘子,一边说着「真是太好吃了,谁都别跟我抢!」
一起吃饭的朋友,都相视不语,会心一笑。一会儿,朋友的妻子跑去厨房继续忙。朋友悄声的说「大家见笑,我老婆第一次做饭,我得鼓励她。以后她做饭了,我就可以吃现成的了。」
我们来看,「朋友的妻子做饭做砸了」这是发生的一件事。我们作为局外人心的阐述是「年轻人不会做饭可以理解,毕竟是家里的独生女。」这是一种解释。但朋友的解释却完全不一样,他的阐述是「做的好吃!」
无论是我们作为局外人的阐述,和作为当事人丈夫的阐述,都是带有不同目的的。局外人阐述的目的是表达「饭没做好是可以被理解的。」而朋友阐述目的是「想鼓励妻子做饭,以后可以吃现成饭。」
语言的要素
现象,对现象的阐述,阐述的目的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三个基础要素。
如果意识到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局限性,我们就该知道,要透过语言寻求现象的本相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想通过任何文字记载查询历史的真相也是徒劳的。对于同一个现象,不同的作者描述如果不尽相同,甚至存在一些冲突和无法协调的事件是被允许的。
甚至这种对现象描述的差异,恰恰证明了历史事件曾经真实发生的确切性。我们需要致力于对作者如何阐述历史事件和现象,以及作者阐述的动机和目的进行分析。这就是读者对作者意图的再诠释。
在对作者意图再诠释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重复着阐述,以及透过阐述表达我们个人目的的螺旋过程。现今,我们对圣经经文的诠释正是在经历这一过程。
然而,我们真的知道经文作者原本的目的么?这显然也是一个问题。要不这个问题明天接着往下挖一挖吧。